热门标签

约 3:7 喜获新生,结语(约翰·派博)

喜获新生,结语

新生命和新世界

 

耶稣说:“你们必须重生。”(约三7)这句话直捣世界问题的核心。人的本性若没有彻底的转变,这世界是无法达到最终的和平与公义,也不能战胜仇恨、自私和种族偏见。

其他所有针对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都只流于肤浅表面;或许有些有用,就像法律可以阻止人做出最恶劣的行为。但若没有新生命,人没办法作根本上的改变,而人性根源正是问题的所在。人类的根源若无法更换,那么我们先天的自私将会破坏每个梦想。

耶稣的处方正好深入解决我们的混乱失调。假使不好的环境是我们做坏事的原因,那么人还有一点希望;改变环境就会改变我们的行为。然而人类的问题不仅仅是做了坏事,诸如:毁谤他人、私下舞弊、忽略责任、回避那些跟我们不同的人、从事偷工减料的勾当、扭曲真理、以别人的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、忽视穷人、不尊敬我们的创造主等。

问题出在我们的行为都源自我们的本性。“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?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?这样,凡好树都结好果子,惟独坏树结坏果子。”(太七16-17)“因为心里所充满的,口里就说出来。”(太十二34)这是耶稣对人类结出坏果子的解释;原因绝不是因为干旱,而是因为树生了病。

除非我们坦然接受耶稣对我们现况的诊断,否则他下的猛药是令人难以理解的。人心天生就是自私的,耶稣对于人性最好的部分也不存浪漫的想法。他爱他的门徒,知道他们都是慈爱的父亲,但他仍实事求是的称他们“不好”(ESV圣经译成邪恶evil):“你们虽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……”(太七11)。耶稣同意先知耶利米的话:“人心比万物都诡诈,坏到极处,谁能识透呢?”(耶十七9)

想必耶稣也赞同使徒保罗有关人性层层败坏的透彻描述,他认为人类的苦难源自“存虚妄的心行事。他们心地昏昧,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了,都因自己无知,心里刚硬”(弗四17-18)。在我们意志的最底层,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刚硬,无一例外,“因为在你面前,凡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义的”(诗一四三2)。

自古至今耶稣的药方都是“你们必须重生”。他按部就班、照着计划而行:首先他活出一个无罪的人生、为我们的罪死,代替我们忍受上帝的愤怒,为我们的过犯承担刑罚;他买下永生,确保上帝所有的应许;他从死里复活,战胜死亡、地狱和撒旦;他在上帝右边掌权并为我们代求;他必再临“普世咒诅,化为恩典”【译注:此为《普世欢腾》的部分歌词】。耶稣做成这一切事,为的是带来新生的礼物;所有这些福分对于重生的人都是确实可信的。

新生使我们与这些福分联结,它就是耶稣解决我们堕落所开的根本处方。生命若没有从根本上全面改变,其他个人、社会性或全球性的更新根本不可能实现。重生是一切真实和持久改变的根源。

或许有人说:“我认识许多宗教人士,如基督徒、犹太人、回教徒、印度教徒、佛教徒和宗教狂热份子,但他们的行为却像毒蛇,与更新的生命毫无关联。”耶稣也认识这些人,然而他的推论不是重生对这些人无效,而是断定他们是假冒为善的人。“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,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。”(太廿三25)以及“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,外面好看,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。”(太廿27)

耶稣对宗教的骗子一点都不觉得稀奇,他已备好最尖锐的话语来对付他们。这些人和重生是互不抵触矛盾的,他们反倒肯定重生的必要性。“毒蛇的种类”(太十二34)怎么可能改变?他们需要的不是改变,而是再生或重生。宗教的假冒不会诋毁“重生”的意义,反而确立重生的必要性。

因此,如果你的心痛苦是为了追求改变,不管是个人的、婚姻的、放荡孩子的、教会的,或不公义的组织结构、政治体系、国家间的仇恨、人类对环境的破坏,或社会上淫秽的娱乐文化、穷人的悲惨生活、有钱人的冷酷、教育机会的不公、傲慢的种族优越主义,或其他许多因人类贪婪所造成不同层面的需求,如果你的心为这些事焦急心痛,那么你应该更关心重生之事。

世上有很多塑造文化和修正行为的方法,但跟重生比较,没有一个是如此深入、没有一个的影响是如此远阔,也没有一个是与全宇宙相关又具有永恒的重要性。

有一天当主耶稣再来时,这世界将会更新,上帝的国会完全实现。耶稣自己成为全新灿烂天地里最令人满足的至宝;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。耶稣说:“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,人若不重生,就不能见上帝的国。”(约三3)他就是道路、真理和生命(约十四16),除非我们亲近他,否则就没有生命,现在没有、将来也永远没有。上帝赐的永生是在他儿子里的生命(约壹五11);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(约壹五12)。他的话是可信的:“到我这里来得生命。”(约五40)若是你愿意,你将真正的、不会改变的、至终至极的获得新生。

© 渴慕神许可:在线书籍仅供个人使用。若在网络发布,切望注明相关内容在本网站的出处链接,任何上述许可之外的使用均须征得本站许可。http://zh.desiringgod.org/resource-library/articles/finally-alive-conclusion
分享文本到:

发表评论

×